当前位置: 首页 > 古文典籍 > 百战奇略 > 百战奇略.泽战

泽战

作者:刘基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其中高,四下为圆营,四面当敌。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围之寇。法曰:「历沛历圮,坚舍环龟。」

  唐,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诏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军次单于界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扰。」不听,徙之。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因问何以知其有风雨也,行俭笑曰:「自今但依我节制,勿问我所由知也。」

参考翻译

译文
  大凡行军作战,当遇到沼泽地域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域时,应当加速前进,尽快通过,不可停留于此。倘若万不得已,或因路途遥远,或因夜幕降临,而无法走出此地,那么,宿营时必须选择四周低而中间高的“环龟”之地,并根据此地形特点布列成圆阵,以便于四面迎击敌人的进攻。此种宿营布阵的好处,一是可以防止洪水淹没,一是可以防备敌人围攻。诚如兵法所说:“行军经过沼泽、水毁地域而一旦宿营于此时,应当坚守在形似龟背的高冈之处。”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东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起兵反唐,高宗命以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北上讨伐。(次年三月)当唐军进入突厥境内的单于都护府北界时,夜幕已经降临,部队安营扎寨、挖掘堑壕已经完全就绪后,裴行俭突然改令部队立即迁到高冈为营。有的将领报告说:“将士们现已安居就绪,不可再惊动他们了。”裴行俭执意不从,硬是命令部队移往高冈处安营。等到深夜,风雨雷霆突然大作,唐军原来设营地方,顷刻一片汪洋,水深竟达一丈多。众将士目睹此种惊涛骇浪的突变情景,无不惊叹侥幸,并因此而询问裴仁俭怎样知晓必有风雨要来,行俭只是笑着说:“从今以后你们只听我指挥就行了,不必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点击查看详情

参考赏析

解析
  本篇以《泽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沼泽地域行军、宿营及作战应注意掌握的问题。它认为,行军、宿营及作战,应当尽量避开沼泽或是容易被水冲毁的地域,倘若因故而无法避开时,则须选择那种形似龟背的四周低中间高的地方扎营布阵。我们知道,沼泽地区,地势低洼,易被水淹,既不便于部队运动,也不利于部队宿营,是对作战严重妨碍的不利地形条件。本篇不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而且主张要尽量避开在此种地形上与敌交战,这无疑是正确的。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十月,突厥族的阿史德温傅起兵反唐,大将裴行俭奉命率军进讨。次年三月,当裴行俭进军至单于都护府界北时,天色已晚,部队已经安营歇息。这时,裴仁俭突然命令部队向高冈处转移营地,诸将对此突如其来的命令十分不解,但仍该命令行事。待部队移营毕后,风雨骤然大作,顿时,前所营地完全淹没于洪水之中。然而,由于部队及时奉令移营高冈,避免了一场被巨大洪水冲毁的厄运,从而确保了部队安全和赢得对东突厥军作战的胜利。裴行俭这种善于根据气象变化和地形条件而适时做出果断处置的作战指导,是值得用兵者效法的。

点击查看详情

作者介绍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