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文典籍 > 千金方 > 千金方.宜下第八

宜下第八

作者:孙思邈

  方八首大承气汤
  治热盛,腹中有燥屎, 语者方∶

  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五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抵当丸
  下血方。

  水蛭 虻虫(各二十枚) 桃仁(二十二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合,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顿服之。 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抵当汤
  治同前。

  水蛭 虻虫(各三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气汤方
  枳实(五枚)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

  生地黄汤
  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芒硝(二合) 大枣(二枚)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汁,分再服。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汤
  治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屎, 语方。

  柴胡(半斤) 葳蕤 知母(各二两) 大黄 甘草(各一两) 人参 黄芩 芍药(各三两)生姜(五两) 半夏(半升)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为效。(《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

  治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

  柴胡 栀子仁 芍药 知母(各四两) 升麻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三两) 石膏(八两)香豉(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大黄四两。

  豉丸
  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方。

  豉(一升) 杏仁(六十枚) 黄芩 黄连 大黄 麻黄(各四两) 芒硝 甘遂(各三两) 巴豆(去油,二百枚)

  上九味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黄素方。

参考翻译

参考赏析

作者介绍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旧唐书》提到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两书唐宋以来史志书目皆无著录,久已失传,故其关于道家思想的主张不得而知,唯蒙文通先生《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辑存》据赵秉文《老子集解》第六章“谷神不死”句,得孙思邈注佚文一条:“谷神,虚而灵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