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 > 古代诗歌 > 蜀道难

蜀道难

作者:李白

噫吁嚱2,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3,开国何茫然4!尔来四万八千岁5,不与秦塞通人迹6。西当太白有鸟道7,能够横绝峨眉巅8。地崩山摧勇士死9,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0。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1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1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13,猿猱欲度愁攀援14。青泥何盘盘15,百步九折萦岩峦16。扪参历井仰胁息17,以手抚膺坐长叹18。

问君西游何时还19?畏途巉岩不行攀20。但见悲鸟号古木21,雄飞雌从绕林间2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2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24。

 

连峰去天不盈尺25,枯松倒挂倚绝壁25。飞湍瀑流争喧豗26,砯崖转石万壑雷27。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28!

 

剑阁峥嵘而崔嵬2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0。所守或匪亲31,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32,夕避长蛇;磨牙吮血33,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34,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35![1]

 

折叠修改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蜀道难:南朝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噫(yī)吁(xū)嚱(xī):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响。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蚕丛、鱼凫(fú):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姓名;难以考证。

何茫然:何:多么。茫然:彻底不知道的姿势。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据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通。……从开通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刻之绵长,夸大而大约言之。

秦塞(sài):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迹:人员往来。

西当:在西边的。当:在。太白:太白山,又叫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绵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要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横绝:横越。峨眉巅(diān):峨眉顶峰。苏教版语文课本为 “峨眉颠”。

地崩山摧勇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降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人。蜀王派五位勇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勇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他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勇士和美人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坍毁。

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zhàn):栈道。

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搭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意思便是传说中的羲和驾驭着六龙之车(即太阳)到此处便迫近虞渊(传说中的日落处)。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顶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涛,这儿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黄鹤:即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

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山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弯曲回旋的姿势。

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yíng):盘绕。岩峦:山峰。

扪(mén)参(shēn)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经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膺(yīng):胸。坐:徒,空。

君:入蜀的友人。

畏途:可怕的路程。巉(chán)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但见:只听见。号(háo)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

从:跟随。

“又闻”二句:一本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痛,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凋朱颜:美女带忧色,如花凋零。凋,使动用法,使……凋零,这儿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去:间隔。盈:满。

飞湍(tuān):飞驰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儿指急流和瀑布宣布的巨大响声。

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宣布的响声,这儿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翻滚。 壑(hè):山沟。

嗟(jiē):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18)剑阁:又叫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wéi)嵬:都是描述山势巨大雄峻的姿势。

“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fěi)亲:假使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朝(zhāo):早上。

吮(shǔn)血(xuè):吸血。

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出名,朝廷从前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咨(zī)嗟:叹息。

折叠白话译文

哎呀呀,真是太高了。攀越蜀道真比登天还难!

 

蜀国有蚕丛和鱼凫两个君主,他们开国的时刻距今非常遥远,从那时起大概有四万八千岁了吧,蜀国就不曾与秦地有什么交游。往西去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大无路可司行,唯有飞鸟能够飞过此山,直到蜀国的峨眉之巅。秦惠王之时,才有蜀王派五丁开山,传说这五位勇士因开山导致地崩山摧而壮烈牺牲,才使得蜀道的天梯石栈连结了起来。

 

蜀中上有日神的六龙所驾之车所不能跨越的高山,下有回旋倒流的弯曲而波涛汹涌的河流。善高飞的黄鹄想飞越而不敢过,善攀援的猿猴想攀登而忧愁无处攀缘,其山之险就可想而知了。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行人攀至高山之顶,伸手能够摸得着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老兄西游计划几时回来?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是不行登攀。山野之间,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号的山鸟,雄飞雌从地在林间飞旋。月夜里,还能够听到子规凄凉的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旋。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此情此境,使听到的人都忧愁得老了许多。

 

离天不满一尺的险恶顶峰,枯松倒挂的山崖峭壁,飞流瀑布撞击着巨石在山沟中翻滚,宣布雷鸣般的轰响。这样风险的地方,你这位远道之人为什么还非要来这儿不行呀?

 

更不消说那峥嵘而崔嵬的剑阁了,在这儿一夫当关,万夫冥开。假如在这儿把守关口的人不是朝廷的亲臣忠士,他们就会据险作乱,化为豺狠一般的匪徒。他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人们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样地躲避他们的侵害。锦城那个地方虽然是个使人快乐的城市,但是依我看来,你仍是从速回家的好。攀越蜀道之难,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我侧身西望,只好宣布长长的慨叹啰。[2]

 

折叠修改本段创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端人们就多有猜想,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提前脱离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棘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流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挖苦其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朴实歌咏山水风景,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没有产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明显过错。至于挖苦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仍是最终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著作实际。

 

有学者以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意图是奉劝王炎不要停留蜀地,提前回归长安,防止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以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折叠修改本段著作鉴赏

折叠全体赏析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打开丰富的幻想,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秀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担忧与关切。

诗人大体依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遍地山水特点来描绘,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阶段。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激烈的赞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跟着感情的起伏和天然场景的改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赞叹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相同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挠,由秦入蜀,太白峰首战之地,只要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顶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大的翰墨写出了历史上不行跨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奇特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序幕,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阶段。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弯曲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大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并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飞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方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绘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山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困难情状和害怕心思,捕捉了在岭上弯曲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有板有眼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好像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楚切的境地。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溢哀愁,使人闻声失容,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发,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天然景观,烘托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凄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但是,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景。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提醒蜀道之难,着力烘托惊险的气氛。假如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烘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沟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端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前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然后,盯梢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山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然后造成一种势若翻天覆地的激烈艺术作用,使蜀道之难的描绘,几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假如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峻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景变幻,险象丛生。在非常惊险的气氛中,最终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屹立,削壁中断如门,构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峻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绘。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劝人引为鉴戒,警觉战乱的产生,并联络其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然后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和平现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产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担忧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改变莫测的笔法,酣畅淋漓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陈旧蜀道逶迤、峥嵘、高大、崎岖的相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现象宛如记忆犹新。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天然景象不是冷酷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势。诗人善于把幻想、夸大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发。言山之高大,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勇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抨击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提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幻想,创造出广博浩渺的艺术境地,充溢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秀陡峭的山川景象,仿佛能够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巨大形象。

 

唐曾经的《蜀道难》著作,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明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构成极为豪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年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绘蜀中险峻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改变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以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外表写蜀道险阻,实则写仕途崎岖,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大材小用的愤激,迄无定论。